首页 > 专题 > 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 > 光辉历程 正文

抗日烽火燃塞上

——中共宁夏工委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(中)
稿件来源:共产党人15期 作者:章 立 发布时间: 2021-08-15 | 打印 | 字号:TT

西北少年战地服务团团歌.jpg

西北少年战地服务团团歌

  “我们是西北的小英豪”

  1937年秋,一个以少年儿童为主体的抗战团体——“新安旅行团”,经包头来到银川,沿途在石嘴山、平罗、黄渠桥、银川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。在新安旅行团的影响启发下,同年12月,宁夏省立实验小学教员侯亦人(杨文海),教员薛嵩山(薛云亭)、涂春林等进步教师,在高年级学生中发展团员,组织成立了“西北少年战地服务团”。以“爱护中华,赶走强盗”为宗旨,口号是“火线就是操场,战地就是课堂,唤起民众一致抗日”,并制定了团章、团员守则,起草了《宣言》和《告西北同胞书》。

  为了扩大影响,1937年12月,由侯亦人带领团员们,以“为宁夏政府和百姓争光”为理由,多次到国民党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公馆请愿,要求马鸿逵批准成立“西北少年战地服务团”,到前线去服务。这一行动不仅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同情和支持,也引起了宁夏工委的关注。李仰南到宁夏省立实验小学任庶务主任后,与侯亦人、薛嵩山取得了联系。他们共同商量,在西北少年战地服务团得到正式批准后,以赴战地服务为名,先将团员带到延安受训,然后再到前线服务,为党在宁夏开展工作培养一批骨干力量。为实现这一计划,李仰南组织教育界人士张芳山(孙芳山)、高立天、阎廷栋等人参加的“读书会”,积极支持西北少年战地服务团的请愿活动。经过一个月的斗争,马鸿逵才不得不下令省政府批准成立“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”,但不准出省,只许在宁夏境内活动。1938年1月,“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”(以下简称少战团)在宁夏省立实验小学正式成立。

  少战团成立后,积极发展组织,开展各项工作。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加入了少战团,还在四、五年级发展了部分学生加入少战团,团员人数迅速增加到了200多人。团员们由学校走上街头,深入到农村,唤起民众,抗日救国。他们创办了街头壁报,每日1期,张贴在显眼位置。壁报主要内容是介绍抗战形势,宣传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和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,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。少战团的宣传队经常在街头教唱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《大刀进行曲》等抗日歌曲。1938年3月下旬,少战团宣传队从银川步行出发,先后到贺兰、平罗等地进行宣传,然后,又步行向南,于4月上旬深入到当时宁朔县的王洪堡、叶盛堡、李俊堡、大坝、小坝进行宣传,然后从小坝折回仁存渡口渡过黄河到达灵武的崇兴寨、吴忠堡镇,又从金积出发,经青铜峡,到达中宁的鸣沙、恩和,中卫的镇罗等地,进行抗日宣传活动。最后,顺黄河而下,返回银川。每到一地,团员都调查了解社会各阶层对抗日的态度,群众的疾苦,并为当地培训宣传骨干。

  在少战团的影响和推动下,宁夏山川的抗日救亡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。宁夏中学、中宁恩和小学分别成立了抗日宣传队。1938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一周年的时候,中卫中学数百名师生手持红绿小旗,高唱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呼喊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!”“打倒汉奸卖国贼!”“收复失地,抗战到底!”“向抗日前线战士致敬!”等口号,在县城进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。各地的抗日救亡组织都与少战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,形成了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。

  1938年10月,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广州、武汉后,国民党反动当局对日进一步妥协,反共嘴脸日益明显。同时,由于当时宁夏工委的负责人李仰南回边区汇报工作尚未回来,10月间,杨文海、薛云亭带领少战团员返回省城,正准备开展工作之际,敌人搜捕杨文海的行动开始。杨文海、薛云亭被迫离开,骨干力量分散,加上特务的监视破坏,少战团解体,停止了活动。

  少战团虽然存在了一年多的时间,但在宁夏工委的领导下,为宁夏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,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。当时送往延安的一批少战团员,如宋谦、李志纯、饶钰馗、焦汉文等,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都成长为党的中高级干部。李有祯于1943年又被派回宁夏,潜伏在省城警察局做情报工作,1947年被敌人发现惨遭杀害。许多留在宁夏的少战团员,因接受过中国共产党的教育,一直坚持进步立场,对革命事业保持同情态度,宁夏解放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干部,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。

  第二完小抗战情

  黄渠桥是宁北重镇。当时,宁夏境内没有铁路,包兰公路横穿黄渠桥,从黄河上运来的货物也经红崖子下船在黄渠桥集散。这儿的文化比较发达,宁夏许多县城当时只有一所小学,黄渠桥当时还不是县城,却已有两所小学。1940年初,又成立了宁北的唯一一所中学——惠农中学。1941年“国立绥宁师范”也在这里建立。这里又是回、汉群众杂居的地方。在黄渠桥附近,有许多进步青年在北京、山西、西安等地求学,受进步思想影响比较深。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在北京大学上学的王振刚(后改名王茜)和在河北工学院上学的贺文韶,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统治极为不满,怀着对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的向往,怀着抗日理想,想找关系到抗大去学习。因此,回到家乡,等待时机,奔赴延安。

  他们回到黄渠桥后,黄渠桥第二完小校长雍生善(后改名为雍民飞)请他们到完小任教。他们到学校任教后,向教员宣讲了日寇的侵略野心和残暴行径,介绍了外地的抗日形势,提出必须唤醒民众,进行全民族抗战,才能驱逐日寇,光复河山。

  1937年秋天,新安旅行团一行30多人,在团长刘女秀(中共党员)的带领下来到了黄渠桥第二完小。他们和完小的教师学生进行座谈,教唱革命歌曲,在街头演讲。并用自带一台小型发电机,放映电影和幻灯片,宣讲抗日救亡的道理,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火种,激发了师生们的抗日热情。1938年2月,党组织派地下党员杨一木(杨寿亭)来到了黄渠桥第二完小,以教员身份做掩护,从事革命活动。杨一木到校后,以他渊博的知识、认真的教学态度、谦恭的品质,博得了师生的好评,获得了校长的支持。他团结了一批进步师生,如教员王振刚、李振声(李东甫),学生王振平、王廷等人,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。

  他们以教员做指导,在学生中组织了“后方抗战服务团”,经常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军事训练。黄渠桥每逢农历三、六、九为集。由于黄渠桥在当时的宁北经济比较繁荣,交通比较便利,文化比较发达,尽管是战乱时代,但赶集的人还是很多。杨一木等老师认为可以借群众赶集的机会对他们进行抗日宣传,于是,决定办街头壁报。每逢集日的前夜,老师们就亲自编审、作画,杨一木自己书写刊头,准备第二天的壁报。他们用工整秀丽的中楷摘抄《新华日报》的文章和自己撰写的文章,再配上漫画和歌曲。壁报不仅内容丰富,而且形式新颖,图文并茂。每逢赶集,识字人的第一件事就是早早来到街上看壁报,不识字的人也去看漫画,听别人念、讲壁报上的内容。

  黄渠桥第二完小的同学们经常深入民众中去进行演出和讲演。黄渠桥附近的集镇如平罗、宝丰、惠北、石嘴山等地都留下了第二完小宣传队的足迹和歌声。这样一个小小的学校,抗日救亡活动却搞得非常活跃,在周围的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,也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和特务机关的注意。他们断定黄渠桥第二完小里有共产党在活动,因而对这个学校特别是杨一木等人盯得更紧。

  1938年12月的一个星期六的下午,杨一木和李振声到“德润昌”商号买挂镜,掌柜冯存子是学生家长,他把杨老师让到里间屋喝茶。里间炕上躺着一个正在抽烟的人,是马鸿逵的便衣队长马子成。这个人1937年曾混入中共三边地委办的回民训练班学习,而杨一木正是这个班的班主任。此时,两人已相互认出。杨一木借口天色已晚,看不成货物,拉着李振声离开了“德润昌”,跑到郭英教家里躲了起来。后经惠农籍开明人士李冲和资助,杨一木、李振声于12月下旬离开宁夏,回到了定边。

  杨一木、李振声回到定边后,宁夏工委并没有放弃黄渠桥第二完小这块阵地。宁夏工委负责人李仰南,经常骑自行车到黄渠桥,通过郭英教(此时郭已入党)等人指导第二完小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其他革命工作。

  1939年底,由于胡宗南进犯延安,宁夏形势也日渐紧张,敌人对黄渠桥第二完小盯得更紧,一些进步人士经常在外避难。1940年4月,在外避难的校长雍生善动员郭英教离开宁夏奔赴陕北。5月5日,敌人以共产党嫌疑犯为由逮捕了校长雍生善、教导主任杨天伟和教员廉清、童山斗、刘振声、雷润霖等人,并重新选任了校长、教员。从此,黄渠桥第二完小的抗日救亡活动陷于低潮。

  责任编辑:李百军


>>><<<
【作者】:章 立
【来源】:共产党人15期